2016年8月2日 星期二

〈聖家族〉(約1912年翻鑄) (歐希普.查德金, 俄裔法籍,1890-1967)




「聖家族」描繪的對象為聖母、聖約瑟、聖嬰一家人的生活場景,稱為「聖會圖」(sacra conversazione),意思為「神聖的對話」。在這件作品裡,聖約瑟位於後方,雙手撐持著頭部傾斜的小耶穌;馬莉亞則位於另一側。

作品的風格主要以20世紀初期立體主義(Cubism)的雕刻為主軸,同時帶有表現主義(Expressionism)的意涵。造形則源於20初流行的非洲黑人雕刻的「黑人風格」(Negro style),以及布朗庫奇(Constantin Brancusi, 1876-1957)的〈波嘉妮〉小姐(1913)、〈吻〉(1912)等作品。

作品基本上屬於達文西(Leonardo da Vinci, 1452-1519)〈聖母子與聖安娜〉(1510)畫作的變體,但人物位置已從二度空間的畫作平面,改為三度空間雕塑的新配置。畫作裡位於上方垂視的聖安娜,塑像當中變為後側的聖約瑟。側視的聖母,在塑像當中變為與聖約瑟同高度的聖母。側身的耶穌則維持原狀,位於下方位置。

        在立體主義的元素方面,作品的造形已簡化成基本的面與形式,聖母、聖約瑟、聖嬰的形象,只約略見到胸部以上五官、手臂的身體輪廓,其餘細節均不見。五官的刻畫自然簡潔,帶有黑人雕刻的簡略性。缺乏肩膀與手臂的人物,強化了作品本身的垂直性。但聖母與聖嬰略為傾斜的臉,以及聖母略為彎曲的手,同時又柔化了此一單調的垂直性。聖嬰沉睡的意象,進一步預示了耶穌為了拯救人類所面臨的死亡。人物的相貌在此變成無關緊要,重要的是造形的和諧與形式的提煉。
人物的形象完全緊貼,顯然受到立體主義雕刻的始祖──布朗庫奇的〈吻〉──所影響,耶穌的捲髮則類似黑人雕刻的特性。而在整體緊密的組織當中,人物彼此間呈現著實體與空間相互交替的狀態,如此得以清楚劃分人物的身分,以及個別空間的所在位置。而從略帶細緻的裝飾、曲線的特質看來,風格上同時又帶著表現主義的特徵。
儘管形式在這件作品當中成為首要考量的創作元素,但這並不礙於查德金精細描繪聖家族關係的緊密狀態。


這件作品的形式具有現代藝術意欲表現的個性化特徵。但如同布朗庫奇,這件作品基本上仍屬於一主題明確的雕塑,試圖在現代主義純粹造形的探索以外,藉由溫情主義的手法來恢復一強烈的情感衝動。以聖家族的題材來作為主題,基本上更關注於耶穌一家人誕生、生活、死亡的嚴肅主題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