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丹於普法戰爭後,與Van Rasbourg 共同前往布魯塞爾,並在此鑄造了這一尊大型裸體立像。此立像以一位比利時士兵Auguste Neyt 作為模特兒,由於過於逼真,以至於被指責從真人直接澆鑄而成。
此作1877 年1 月於布魯塞爾展出,題名為〈被征服者〉(The Vanquished) 。此作堪稱雕塑界一大膽的作品,至少呈現在兩方面:首先,內容上排除了傳統雕像經常附帶的主題,例如這件作品當中,即缺少了矛,此一標準的學院派雕塑道具。其次,1877 年在巴黎沙龍展出石膏版本時,羅丹開始更換標題,包括一連串陸續被賦予的標題,如〈於自然當中甦醒的人類〉( Man Awakening to Nature)、〈受傷的士兵〉(The Wounded Soldier) 、〈原始人〉(Primitive Man) 、〈青銅時代〉 (The Golden Age) ,皆不足以解釋此一帶有完美解剖學、最單純的樣貌、古怪地伸展的左手臂的雕像的象徵主義內容。藉由不在場的矛所抑制的雕塑的姿勢,呈現了一種難以理解的內容。關於標題的複雜性在於,羅丹認為作品的標題不具重要性,且會隨著作品的演進而有所改變,羅丹因此將傳統的寓言式主題終結。此作取名為〈青銅時代〉,指的是文明的開端,先人剛發明青銅的年代。
人體的細長比例,呼應了唐那太羅(Donatello)以及梅西葉(Mercié)的大衛像;右手的姿勢及臉部表情,則暗示了米開朗基羅的〈垂死的奴隸〉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